---一線教師的工作手記
鄭州市第三十一高級中學 盧海寬
最近教育界最熱的詞是“雙減”,“雙減”是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。其目的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家庭的經濟負擔,引導教育回歸本源,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。雙減的提出與推行,對當前扭曲的教育價值觀,是當頭一棒,很多家長和學生拍手歡迎,但也有反對的聲音。孩子作業減少了,也沒有那么多校外培訓,孩子的成績能保證嗎?學校延時服務能與校外培訓機構應試比嗎?這令很多家長擔心。
針對“雙減”社會上褒貶不一,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,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之余我在思考,一是學校應該承擔起應付的社會責任,提升育人水平。二是家庭中孩子不去培訓機構,可利用的時間多了,這一空缺如何填補更有意義,能讓孩子走入自然,走向社會,促進孩子認識社會,增加動手能力,促進身心健康發展。
目前的教育現狀,在各級升學考試的壓力下,應試教育愈演愈烈。應試教育,從業者不顧學生身心健康,盲目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,不是考慮如何提高教學效率而是壓縮學生的休息時間。目前可怕的事情還正在上演,一些學校的管理是中午休息時間不讓學生回寢室,讓學生在教室趴在桌子上睡覺,睡不著寫作業看書。如果這是摧殘學生的身體健康的話,那么課間不讓學生下課,只能呆在教室學習,更可怕。學生一節課,坐了四五十分鐘,課間就是讓學生身心緩沖一下,結果不讓出教室。這樣的管理根本沒有考慮過孩子的身心健康,這是在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,現在中小學校的學生就出現胃病和頸椎病。這樣的管理早晚會被唾棄,會在國家出臺的規范制度下消失。
應該教育下出現孩子厭學,被老師逼著被動學習,為完成作業而應付的現象非常常見,學生的學習力呈現普遍弱化的趨向。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學習力,在學校只靠老師強制學習,在家里面對電子產品的泛濫,如何父母再沒有時間看管,孩子的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很理想。以學校課堂教學為例,課堂上我經?催@樣的現象:老師剛布置完學習任務,然后到學生當中巡查,總會發現有個別學生不知道干什么?甚至做的任務不是老師布置的任務,讓老師需要不斷提醒督促完成任務。有時老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去管理學生學習,培養學生的學習力。
如何在雙減大背景下,做好本職工作,同時提升育人水平?我想兩方面工作都要重視,一是教師自身的“教”,二是學生的“學”。目前大環境下,班級學生多,知識更新快,工作的重心要由關注教師的 “教”到學生的“學”,更有意義和實施性,要想辦法培養學生的學習力。查閱文獻“學習力”一詞最早由美國佛睿斯特教授于1965年提出,是學習動力、學習毅力、學習能力和學習創新力四方面的總和,也是獲取知識、分享知識、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。對于學校教育來說,學習力意味著學生能做到知識呈現、符號表征、思維方法、問題解決。學習力是解決問題所具備的核心素質,包括知識及信息的高效提取、整合、轉化、運用、再創造的能力。通過深入思考,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學校教育,培養學生的學習力,從三個方面發力。
一是轉變教育觀念
當前,“分數決定命運”的觀念依然扎根于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言行之中。唯分數的教育,造成的學習方法單一,學習視野狹隘,同時極大透支了學生身心健康,學習興趣和動力喪失。窄化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天天在題海中“掙扎”。
教師需要重新認識教育本質,更新教育觀念,正確把握教育觀和人才觀。培養學生的學習力,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具體真實有意義的問題情境,由學習者自身經歷與實踐體驗,內化生成知識和能力,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教育觀念的支持。教師要深入改革學校的管理制度,創設學生自主選擇和發展的空間,科學制定選課走班管理措施,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資源保障;開發多元課程以完善學校課程體系,以課程多樣性適應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需求。
二是提高課堂實施水平
傳統課堂教學,教師是課堂的絕對權威,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。教師填鴨式的講授,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,忽視知識內化、結構化。基于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中,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真實問題情境,提出有意義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,引導學生通過問題解決獲取知識,發展能力,提升素養。這樣的學習比老師只根據自己認為的學情去講效果要好。新課程標準中提出“教學評一致性”,引導教師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考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,還要考慮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效果。教師在課堂上要檢測教學效果,就要設計一定任務的評價性內容,及時發現問題,采取補救措施。
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實踐者,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是學生學習力提升的重要保證。教師要深入解讀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,明確教學重點、難點,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。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,精心編排教學設計、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,以問題為中心,以任務為導向,合理運用小組討論、師生互動、合作探究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,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和質疑,激發學生求知求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能力。
三是重視發揮評價作用
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,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,了解學生需求,幫助學生認識自我,建立自信。但現行評價模式依舊強調考試成績排名,并以此為依據評判學生表現。評價方式以試卷考試為主,被評價者多處于相對被動的弱勢地位。評價內容側重對知識的考察,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。這種唯分數導向的評價模式,既違背了學校教育的初衷,也曲解了評價目的的本意。有這樣的教育片斷:
上午課堂上發現學生書寫離子方程式出現的問題比較多,我想課堂上發現的問題,就是教學需要反饋的內容,課下要及時記錄下來,設計相關的評價任務就是作業。這也與專家提到的習題與試題的區別,我想平時布置的作業及課堂上進行的評價任務就是習題。另外課堂上新生成的問題,尤其沒有解決的問題也是設計課后評價任務之一。關注教學評價并不是應試,同時也是關注學生的學業發展,也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措施之一。通過高質量的高效率教學提高學生成績,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,就是素質教育。
評價模式要與時俱進,才能夠對學生學習力培養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。不僅重視終結性,還要重視過程中的表現性評價。表現性評價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,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評價。課堂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匯報環節,闡述學習過程并展示作品,從而提高語言組織表達能力,增強其自信心和成就感。當知識不再以灌輸形式強加于學生,評價也不在是關注學生對與錯、好與壞的糾結。重視并合理運用表現性評價,可以明確問題的根結,提高學生發現問題、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,提升創新能力。
在雙減大背景下,提高學生的學習力,是學校、家庭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。不僅是學校教師的問題,還是孩子自身的問題,能否主動管理約束自己,參與到學習過程中,提升自信,培養興趣,樹立遠大理想與抱負,主動承擔家庭與社會責任也是極為重要的方面。我相信,在學校、家庭共同努力下,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著想,一起攜起手來,幫助孩子培養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,充滿陽光自信,懂感恩會學習,成為有理想信念、勇于擔當的社會接班人。